中医助力,偏瘫患者重燃生活希望
在高明区人民医院的中医科病房里,每天都上演着与生命和希望有关的故事。偏瘫,这个可怕而又常见的病症,往往忽然就出现在了我们身边,改变了患者的生活。曾经行动自如的人,突然一侧肢体失去了力量,生活不能自理,那种无助与绝望可想而知。
针对脑中风后遗症,治疗方法甚多,其中中医治疗,源远流长,并在偏瘫的康复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个病例
■康复过程■
病例介绍
梁伯,78岁,于2024年7月23日无诱因出现言语欠清,伴右侧肢体乏力而就诊于区内一医疗机构,确诊为脑梗死后进行了初步治疗,两天后为进一步治疗收至我院神经内科 ,病情平稳后,于2024年8月13日转入中医科进行中西医康复治疗。
★查体神志清,构音欠清,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留置胃管,留置尿管。徒手肌力评定(MMT):右上肢近端2级,远端1级;右下肢近端2级,远端1级。左侧肌力正常。无法独坐,无法独站。右侧快速轮替试验、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Romberg氏征不能完成。日常生活能力重度功能缺陷,日常生活完全依赖。
★诊疗计划药物治疗西药:抗血小板、调脂、改善循环、保护脑神经及对症处理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康复计划 康复目标:提高肢体肌力,防止肌肉萎缩,提高坐位、站立位平衡能力,提高床椅转移能力,手杖独立行走及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转移动作训练、针灸治疗等等。
3周的康复训练
患者右侧上肢肌力3级,右侧下肢肌力4级,坐位平衡三级,站立平衡二级,构音逐渐清晰。
2个月的康复训练
患者右侧上肢肌力4级,右侧下肢肌力4级,Berg评分36分,可在四脚助行器辅助下行走,言语构音清晰,自主进食,无呛咳,大小便控制正常。
3个月的康复训练
患者右侧上肢肌力5级,右侧下肢肌力5级,Berg评分43分,可独立行走,言语构音清晰,自主进食,无呛咳,大小便控制正常。
综合概述一下具体治疗方法~
首先,中药汤剂发挥重要作用,我院中医师根据梁伯的具体情况,予以适合患者个体化需求的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剂。在西药方面,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也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除了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也是必不可少。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位,在中医的神奇针法下,被一一唤醒。这些穴位如同一个个开关,打开了患者身体的康复通道,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同步进行的肢体功能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新找回对身体的控制,吞咽言语训练亦让患者能够再次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中西医康复双管齐下,两者不可或缺。
经过这段时间的治疗,梁伯的精神和食欲转佳,右侧肢体肌力明显提高,吞咽言语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可独立行走,从最初的绝望中走了出来,重新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中医科介绍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是佛山市“十四五”中医特色专科,高明区“十四五”医学重点专科。学科连续两年(2024.2023)在区内优质医疗服务评比中获得第一名,是区域内规模最完备的门诊,住院以及康复治疗一体化的学科。近年来,学科搭建区内首个院校联合共建名医工作室,开设区内首个中西医结合病房,并围绕包括中医康复,中西医结合肿瘤等亚专科发展强科策略,开创性组建中医超声介入,中西医肿瘤介入等团队,完成各类型介入手术或治疗400余例,常规开展中西医康复技术70余项。每年服务群众达13万余人次。
全科医技人员31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6人,初中高级治疗师1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在站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7人。拥有广东省名中医学术继承人(首批),佛山市医学杰出青年人才,佛山市中医药骨干人才、佛山市杰出青年中医药人才、高明区针灸学科带头人,高明区医学杰青、高明区名中医等一批优秀人才。
科室成员分别担任国家级以及省市各级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常务委员或委员等职务。近年来承担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项目1项,广东省卫健委医学科研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面上项目4项,佛山市科技局医学科研攻关以及卫健局科研课题20项,发表SCI等学术论著20余篇。累计完成规培生、进修生、实习生培养、教学任务70余人次,举办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40余次,成功申获国家专利9项。此外,作为高明区中医联盟核心单位,累计完成下乡帮扶140余次,每年开展院外授课、公益讲座、义诊等活动10余次。
全科秉持“发扬中医药优势,康复治疗和中药调养并重”的理念,致力打造区域内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旗舰”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