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如何防止关节畸形
广东的这几个月,雨水不断,不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肿痛症状反复发作。就在今年的8月初,70多岁的刘大爷四肢关节肿痛得厉害,日夜难眠,无法行走,也无法自主吃饭,遂前往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
询问病史,刘大爷患有类风关已经10多年了,早期治疗效果尚可,后来为图方便就自己在药店买止痛药吃,开始还挺管用的,时间一长,止痛药也不管用了,还因为长期吃止痛药得过胃溃疡。几年过去后,刘大爷的关节一个接一个地变形,尤其是双手关节,已经无法伸直了,拿筷子都拿不稳,人越来越瘦,脸色一天比一天差,实在撑不住了,刘大爷住院治疗了。住院几天,经过风湿免疫科积极处理,刘大爷症状好转了不少,关节也不痛了,胃口也好了,走路也没问题了,复查各项指标都有好转,刘大爷对治疗效果很是满意,只是出院时看着已经变形的关节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样子,难免有点失落,刘大爷笑笑说,要是早点治疗该多好,以后还是得按时来医院复诊啊。
类风湿关节炎是常见的风湿免疫病,患者该如何防止关节变形?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大大减少致残致畸。
一、早诊断,早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结构的损伤具有不可逆性,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残疾率升高。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病程1~5年、5~10年、10~15年及≥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和61.3%。类风湿关节炎不仅造成患者身体机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下降,亦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类风湿关节炎典型表现为关节炎,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肿胀,可以伴活动受限,关节晨僵长达1 小时以上。以双手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踝和足趾关节受累最为多见,通常呈对称性;亦可累及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
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早至医院进行检查诊断,早期类风关治疗效果绝大多数是良好的,病情有效控制后,关节畸形的机率将大大减少,而且也可减少病情进展至其他内脏,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如果症状持续数年或者已经出现关节畸形再去积极治疗,那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且治疗效果也会差强人意。
所以,我们呼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强调早诊断,早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达标率越高,预后越好。
二、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后,应坚持服药治疗,定期复诊。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可有效控制或延缓疾病的发展,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最关键的药物。为了更好服务风湿病患者,我院近数年积极引进传统合成DMARDs、靶向合成DMARDs、生物原研DMARDs及生物类似药DMARDs,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且显著提高了疗效。
抗风湿药物(DMARDs)在治疗风湿病的同时可能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伤,感染风险增加等等,风湿病患者在服药治疗起初3个月内,应每个月进行病情评估及药物不良反应检测,待病情稳定后,可3-6个月检测评估一次,根据病情及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病情缓解后可考虑药物减量,但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鉴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不建议停用传统合成DMARDs。
常用传统合成抗风湿药(DMARDs)
三、积极的心态以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类风湿关节炎是可控可治的慢性病,我们应该怀着积极的心态,规律随诊,对诊治方案的主动配合,才有利于实现达标治疗。30%~60%的类风湿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应及时进行心理评估及干预,必要时行精神心理药物治疗。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治疗的重要部分,包括禁烟禁酒,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合理饮食,避免煎炸油腻等高盐高脂食物,避免感染等。
在关节肿痛明显时,应以休息为主,避免劳累及提重物。另外,寒冷潮湿的刺激会诱发及加重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症状,应避免在潮湿的环境生活或工作、碰触冷水,对着关节吹空调,避免喝冷饮等。在疾病控制后,应该适当锻炼,循序渐进,坚持低中强度的有氧运动。
四、物理康复治疗:多种理疗方法及中国传统医学针灸、艾灸、推拿等可辅助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改善关节疼痛的症状。
综上所述,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疾病的早期,只要及时诊断,及早规范治疗,坚持抗风湿药物使用,怀着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辅以康复锻炼,大部分类风湿关节炎可控可治,可远离关节致畸致残。(风湿免疫科 何国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