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潜伏在你身边的"沉默杀手"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举办慢阻肺患教会
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暗藏致命威胁。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7%,但超过70%的患者从未接受过规范诊疗。为提高公众认知,近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举办"畅快呼吸,健康四季"主题患教会,吸引了多名患者及家属参与。

一、慢阻肺:隐匿的呼吸"杀手"
67%患者认为“喘是年纪大正常现象”,早期仅晨起咳嗽,易误认为吸烟或感冒。因其早期症状易被忽视,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典型症状:"咳、痰、喘"三件套,严重时连穿衣、走路都会气喘。
慢阻肺会逐渐蚕蚀肺功能,使得肺功能不可逆下降,易合并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合并症,每年致300万人死亡,位列全球第三大死因。
慢阻肺高危因素:吸烟、被动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环卫、煤矿等职业)、遗传或先天发育异常、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年龄等。
二、揪出"隐形凶手":早筛早诊是关键
据统计,世界上约有50%-98.3%的慢阻肺患者未被诊断。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调查显示,慢阻肺疾病知晓率仅为2.6%,人群肺功能检查率仅为9.7%,有超过60%的慢阻肺患者没有明显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症状。慢阻肺早期筛查方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简易肺功能检查及低剂量胸部CT等。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金标准!很多患者确诊时肺功能已丧失50%以上,慢阻肺疾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减缓肺功能下降以及疾病进展刻不容缓!
三、防治并重:阻击慢阻肺的五大防线
1.
戒烟刻不容缓:吸烟者患病风险高2-4倍,戒烟可延缓肺功能下降;
2.
远离污染源头:厨房安装强效油烟机,雾霾天减少外出,职业暴露者做好防护;
3. 疫苗+肺康复:接种肺炎/流感疫苗,学习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锻炼方法;
4. 规范用药:坚持使用吸入制剂,切忌自行停药;
5. 定期门诊随访:随时调整方案。
四、医护一体化呼吸慢病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应用
慢阻肺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慢病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的重点。近年,在医院、科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不断探索呼吸慢病管理模式,旨在减少或延缓慢阻肺的发生、发展,降低急性加重次数,降低慢阻肺导致的残疾和过早死亡率。
按照《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管理规范(2021)》,2024年科室构建以医生为核心、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医护一体化呼吸慢病管理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慢阻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注重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传播医药卫生知识,为慢阻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健康促进,用药指导以及人文关怀,提供从住院-门诊-居家的全生命周期护理。
短短一年,慢阻肺建档人数超350人,复诊率超60%,戒烟成功率10%,较前大大提升。吸入剂指导1012人次,运用PDCA显著提高慢阻肺稳定期患者院外使用吸入剂的依从性和正确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和我国指南均推荐吸人疗法作为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一线基础治疗方法。使用吸入剂的依从性又决定了慢阻肺稳定期的控制情况。)
为进一步优化就诊流程,现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经设立医护一体化门诊,在门诊就能进行慢阻肺筛查、诊断、建档、健康宣教、居家吸氧指导、居家康复指导等一条龙服务!
【专家呼吁】
“慢阻肺可防可治”,呼吸科专家团队建议:
1.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肺功能检查
2.吸烟者每年做1次低剂量胸部CT检查
3.出现持续咳嗽超过3个月请务必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