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痛、血便的元凶——肠套叠
文字来源: 发布日期:2011.07.12
1岁的君君躺在检查床上大声哭喊,任由父母怎么哄都无济于事.原来,昨天下午君君无缘无故出现哭闹、拒食、呕吐,父母以为是他患了肠胃炎,就带去乡镇医院打针;到了今天早上发现其症状非但无明显好转,更可怕的是大便甚至带血呈棕红色,就像红红的果酱!父母吓坏了,赶紧把他带来检查。 好不容易按住君君后,我开始检查。肝胆脾肾无明显异常,我忙把探头移到其下腹,此时在右下腹部探及一直径约3公分的稍低回声混合包块,位置固定,包块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假肾征”,典型的肠套叠声像图! “同心圆”由外向内分为3层,最外是套叠的外层肠管壁,外层越厚、回声越低,表明套叠处肠壁水肿越严重;第二层为被套的里层肠管壁;最内层(中心区)为强回声或混合回声,是肠腔的内容物。两层肠壁尚可见彩色血流信号,证明肠管还有生机,腹腔亦未见明显积液。“还没出现最坏的情况!”我轻轻松了口气,边打报告边和君君的父母解析起来。 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肠系膜尚未完全固定以至活动度过大、病毒感染、梅克尔憩室、肠道息肉及肿瘤、肠道畸形以及肠蠕动节律紊乱等均可牵引肠壁套入临近肠管,诱发肠套叠。发生套叠后,套入部肠管受压发生循环障碍,肠壁静脉回流受阻,组织淤血水肿,黏膜分泌大量粘液进入肠腔,与血液及粪质混合成果酱样胶冻样物排出,形成特殊的果酱样血便。如果被套时间过久,肠管受压严重,动脉也渐渐受累导致供血不足,肠壁可发生缺血坏死,进一步发展为肠穿孔和腹膜炎。 肠套叠确诊后,若患儿发病在48小时内,全身状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用专门的空气灌肠机将空气从肛门内通入,利用气压使被套的肠管退出复位,复位后应给予少量活性炭粉口服,8小时后排出炭粉表明复位成功。若患儿发病超过48小时,或时间不长但病情严重,怀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以及小肠套入小肠型的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根据患儿的全身情况及肠套叠类型选择,包括肠切除吻合术、肠造瘘术及根治术等。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接受哪种方法治疗后,均有肠套叠复发的可能,家长及医生切不可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