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投诉)电话:0757-8866 7003 急救电话:0757-8888 6666 纪检监察举报电话:0757-8882 9909
投诉地点:总院区门诊1楼客户服务中心 接待时间:周一-周日 8:00-12:00 14:30-17:30
【儿童健康园地】又到高发季!娃咳嗽超过这个时间,赶紧去医院!
文字来源:      发布日期:2022.01.13     浏览次数:

最近天气越来越冷,要说这时大家最不想听到的声音是什么?自然就是咳嗽声!比这更不想听到的呢?自然就是娃的咳嗽声! 它影响娃吃饭睡觉,还意味着很多疾病,慢性咳嗽更是成为了大家的“心腹大患”。怎么护理咳嗽的宝宝?不同咳嗽声又反映什么病?在家还是去医院?今天就来说说。


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开!

孩子一咳嗽就是生病了

咳嗽是呼吸道的防御反射,通过咳嗽来清除⽓道内的分泌物和入侵物,以宝宝咳嗽不一定是坏事。

误食、误吸、二手烟、冷空气刺激等可能导致咳嗽,家长要排查宝宝咳嗽的时间场景等来找原因。

还有的咳嗽则是因为宝宝生病,要是家长忽视,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如果宝宝反复咳嗽4周以上,家长就要警惕慢 嗽,要及时带去医院诊断,找出病因,对症治疗。

宝宝生病咳嗽,就给TA吃药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建议4岁以下的孩子不要使用非处方的咳嗽和感冒药。有的止咳药含有吗啡或可待因等成瘾性药物,还有些止咳药虽无成瘾性成分,但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代谢功能差,所以没有办法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如果宝宝一天到晚咳个不停,甚至剧烈咳嗽影响到了睡眠,出现肚子痛、胸痛等情况,家长想用药,也得遵医嘱!

咳嗽时要忌口,不能吃甜食

只要不会引发过敏反应,宝宝想吃的食物都可以吃。有种错误说法“孩子生病只能喝粥,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但只喝白粥没办法满足身体所需,反而还会让疾病恢复得慢一些。

孩子咳嗽时的基本护理

1、适量水分摄入:适合6月龄以上的宝宝;

2、蜂蜜摄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蜂蜜给1岁以上有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止咳。每次给予2.5ml~5ml的蜂蜜,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先稀释再吃,但1岁以内的宝宝及体质虚弱、大便较稀的儿童不能吃蜂蜜。

3、空气加湿:冬季干燥,如果室内湿度达不到50%左右,建议使用加湿器,加蒸馏水和纯净水,别加自来水和矿泉水。

4、改善空气质量保证每天至少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让家里有新鲜的空气进入。

5、如果宝宝在1岁以上,晚上睡觉或早起时咳嗽比较严重:宝宝平躺会导致鼻涕积累在鼻腔后部,改变姿势时鼻涕流向咽喉、气管,会引起咳嗽。所以家长可将宝宝头部稍微垫高,或用洗鼻器清洗鼻腔,减少鼻涕对咽后部的刺激。

6、如果宝宝咳到喉咙痛:不要吃辣的、过热的食物,以免加重刺激,可以暂时吃温凉的流食。

用上述基本护理法可以缓解宝宝的难受,但是关键还是找对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认准4大咳嗽“元凶”,对症治疗

1、普通病毒性感冒:这是幼儿和学龄期儿童咳嗽最常见的原因。

症状:咳嗽时带有少量痰液,声音略显嘶哑,带有鼻塞、流鼻涕、疲倦、发热等症状。

措施:感冒有自愈性,可以先多喝温开水,按照基本护理法减轻宝宝的不适。

2、鼻炎:鼻炎、鼻窦炎、咽炎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叫上气道综合征,其中鼻炎最常见。

症状:鼻塞、鼻痒、阵发性打喷嚏、流清鼻涕;咳嗽伴有白色泡沫或黄绿色浓痰;宝宝在起床、改变体位(如躺变坐)时会咳嗽。

措施:带宝宝儿科或耳鼻喉科就诊,由医生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使用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和减轻充血药等,来缓解打喷嚏、流涕和鼻塞。 

3、过敏性咳嗽:过敏性咳嗽与遗传、环境和自身免疫性因素有关。如果有家族哮喘史或其他过敏疾病,家长要及时怀疑过敏咳嗽,并及早就医。   

症状:咳嗽规律,常出现在早上醒时,晚上睡前,通常是干咳,咳嗽声剧烈、清晰,伴有急促呼吸;打喷嚏、流涕、 鼻痒、眼睛痒。

措施:完善过敏原检测,避免宝宝接触过敏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周以上的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治疗;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做好防寒保暖。

4、肺炎:肺炎在冬季高发,是婴儿时期的常见病, 严重威胁到儿童健康。有种错误的说法是“孩子咳嗽会咳出肺炎”,其实肺炎是细菌、病毒等侵袭下呼吸道后导致的炎症,是咳嗽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症状:持续发热、肺部有啰音、咳嗽带痰、呼吸急促或喘息、精神状态不佳、食欲下降。

措施:降温+基础护理+雾化止咳。如果病程比较长,一般需要查胸片明确诊断,并及时就诊。如果通过宝爸妈护理后,宝宝精神状态和饮食良好,虽然白天还有咳嗽,但有好转趋势,也不影响夜间睡眠,那就不用太担心了。但要是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送去医院:

孩子呼吸困难、咯血、面色青紫,高热不退;

孩子烦躁不安或嗜睡难醒,精神状态差;

咳嗽时间较长(超过2周)且没有好转的趋势,或虽有好转,但超过4周仍未完全停止;

痰液明显增多,或出现发热、头痛、耳痛。

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遵医嘱。同时,希望家长们平时多积累相关知识,减少有病乱投医,或者无病却担心过度的情况。


上一篇:降不下来的血压 下一篇:血管内的栓子消失了
微信服务号二维码
医院订阅号二维码